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客服电话

400-9696-311
医药数据查询

全国首个学术活动规范:贵州医卫系统“塌方”腐败后,首个明细政策出台!

学术活动规范 贵州医疗卫生 反腐政策 政策变化
E药经理人
12小时前
439

一手反腐,一手规范。贵州的医疗系统的“刮骨疗毒”,带给全行业的反思在于,如何既斩断利益输送的暗线,又不扼杀学术交流与产业创新的活力?

2025年国庆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省卫健委原党组成员、副主任、疾控局原局长田艳被“双开”。这是贵州医卫系统近两年倒下的第四位厅级干部。

过去两年,贵州的医疗系统像是被掀开了“遮羞布”。

  • 2024年5月,省卫健委原副局长、卫生计生监督局原局长金龙被查;
  • 仅一个月后,同年6月,卫健委原党组书记杨慧被带走;
  • 到了今年,卫生计生监督局原党委书记周亮在3月因受贿落马;
  • 如今,田艳在4月被带走调查后,于9月被双开。

不到两年,四位厅局级干部、同属一个系统,贵州卫健系统“塌方”式的腐败,在全国范围内都罕见。

身处风暴中心,这个西南省份又率先迈出了一步——发布全国首个《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参加学术活动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对医生参与学术活动、收取讲课费的全过程进行明确监管。

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学术活动,但公立医疗机构必须实行全流程监管,实现审批、报销、取酬线上化;所有报酬需通过正规财务渠道入账,不得现金取酬。

率先出台规范医生参与学术活动行为的规范,在外界看来,这是贵州的反腐治理,正在自上而下的“刮骨疗毒”。

但这份规范落地与全国推广的概率有多大?在持续高压的反腐态势下,讲课费还是医生、药企们谈之色变的话题吗?有价值的学术交流何时才能重回阳光下?

一、30万医生行为被规范

过去十余年,“学术推广”“讲课费”“项目合作”这些原本属于知识传播范畴的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渐渐地被染上了利益色彩。讲课费有时成了企业“赞助费”;学术会议的差旅补贴,也成了变相的营销支出。

当医疗反腐的利剑高悬,这些行为都被放在显微镜下放大审视,甚至被“一刀切”视作潜在腐败风险。

有人调侃,自从2023年医疗反腐风暴刮起,“讲课费”三个字都成了敏感词。医生不敢讲课,药企不敢办会,有人形容那是一种“寒蝉效应”:只要沾上“讲课费”三个字,就像踩在一块薄冰上。各地医院清查讲课记录、统计退费名单,部分医生被要求“主动上交”讲课报酬;有的地方甚至发布文件,要求医务人员退还2018年至2023年所有讲课收入。

风声鹤唳之下,很多医生宁愿推掉邀请、拒绝讲课。因为没人能说清,哪一场讲课是合规的,哪一场可能成为问题。

正当这种焦虑蔓延之时,最近两年在医疗领域持续高压治理的贵州,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发布了《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参加学术活动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医生参加学术活动、领取讲课费进行制度化规范的省份。

这份文件的关键,聚焦在“审批”“全流程监管”“线上管理”“不得现金取酬”等简短的几行文字。

根据《征求意见稿》,医生如果要参加任何形式的学术活动,必须提前十个工作日向所在公立医疗机构报批,提交主办方资质、会议内容、个人身份等信息。医院须审查举办方是否合法合规、活动是否具有专业价值,并按保密规定审查讲课内容。只有经过批准,医生才能出席会议或讲课。同时,所有讲课报酬、差旅费用、会议经费都要通过正规财务渠道入账,禁止现金支付和“私下报销”。

《征求意见稿》一出,有的医生觉得总算有了可遵循的标准:“以前没人告诉你讲课费怎么拿是对的,只告诉你乱拿是错的。现在有了文件,至少知道怎么做才是合规的。”但也有人担心,这种全流程监管会不会让医生更加束手束脚。

从另一个角度看贵州的这份文件,某种程度上是给行业也“松了一口气”。它没有否定学术交流的价值,反而明确了“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具有学术价值的活动”。

文件同时明确,讲课费的标准“原则上不得超过本行业学(协)会推荐或实行的讲课费用标准”,并引用财政部2016年发布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作为参考:副高每学时不超过500元,正高不超过1000元,院士或全国知名专家一般不超过1500元。虽然这一标准并非专为医疗行业设定,但在“无标准可循”的灰色地带里,它至少提供了一个可被接受的价格区间。

换句话说,医生外出讲课不是罪,讲课费也不是禁区。只要一切建立在合规、透明的基础上合理取得劳动报酬。

二、学术与产业的“合规共生”

医疗反腐风暴的终点,不该是禁止医生参加学术会议。

医生需要了解最新药物和技术,企业需要传递科学数据。理论上这是一种良性互补,但在缺乏边界的环境中,学术交流往往被异化为营销,讲课费变成利益交换的通道。

于是,当国家层面启动史无前例的医药反腐行动时,首当其冲被清洗的,恰恰就是这片灰色地带。但问题也随之出现:披着讲课费“外衣”的利益输送被清理掉,真实的学术交流如何被正名?有西南地区从事核医学科的医生表示自己每年讲课三四次,每次报酬在1000到2000元之间,“查资料、做PPT、跑会场、讲完还得答疑。“这是医生正当的劳动报酬,不是灰色收入。”

医学的发展从来离不开交流。无论是治疗的指南更新,还是新的疗法、技术、设备的应用,都要经过医生与科研、产业的持续互动。而这种互动的现实载体,正是学术会议。

但是在产业一线,这种矛盾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负责企业合规事务的“抱怨”现在所有医生讲课合同都要提前备案,还要提供完整课件、签到记录、影像资料。“现在要花两倍的人力去做一件原本正常的事。”

有临床PI疾呼,如果把企业赞助开学术会议、专家拿讲课费、报销差旅都视为腐败,那世界上所有学术活动都办不下去了。

好在新的秩序也正在形成。

中央纪委的文件给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界定。2024年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了《如何理解和把握以讲课费等名义变相送礼应当追究党纪责任的规定?》,明确指出:“以讲课费、课题费、咨询费等名义变相送礼的,应当依规追责;但在规定范围内,凭借专业能力获得合理报酬,无可厚非。”

2025年上半年以来,国家层面连续发出信号——医药反腐不止要“反”,还要“立”。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积极引导医药行业组织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公信力”;国家医保局提出要完善行贿、受贿“黑名单”制度,但同时鼓励医药企业在合规框架下开展真实、必要的学术推广。

规范也带来了好处,学术活动的含金量反而提高了。“走形式”的讲课越来越少,留下来的都是有内容、有价值的讨论。

这种学术与产业的“共生”,是医药创新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在创新药、创新治疗方式迭代速度之快、技术门槛不断提高的当下,前沿疗法在临床使用中的落地,几乎离不开医生、企业、监管之间持续深入的沟通。

医疗反腐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让行业陷入 “寒蝉效应” 的停滞,临床端与医药创新端的共同期望是能在反腐的刚性与学术的柔性间,精准找到平衡的支点。

文章来源:E药经理人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1bNpp3y18lbXKVGb_OTBwQ

想要解锁更多疾病领域信息吗?查询摩熵医药(原药融云)数据库(vip.pharnexcloud.com/?zmt-mhwz)掌握药企公司基本信息、投融资情况、产品管线分布、药物销售情况与各维度分析、药物研发情况、年度报告、最新进展动态、临床试验信息、市场规模与前景等,以及帮助企业抉择可否投入时提供数据参考!注册立享15天免费试用!

<END>
*声明:本文由入驻摩熵医药的相关人员撰写或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摩熵医药的立场。
AI+生命科学全产业链智能数据平台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 暂无评论

    摩熵医药企业版
    50亿+条医药数据随时查
    7天免费试用
    摩熵数科开放平台
    十五五战略规划
    专利数据服务

    第九批国家集中采购品种

    医保目录(2023)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