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ADC、双抗、小核酸与CGT等前沿赛道的全球竞速,上海医药以开源创新探索中国式路径。
当三生制药与辉瑞敲定 PD-1/VEGF 双抗授权、12.5 亿美元首付款刷新纪录;当诺华两度押注中国小核酸 Biotech,又以 57 亿美元加码分子胶……
一个关乎全球制药行业未来的信号已经足够清晰:跨国药企不只是为“成本上涨、专利到期、竞争加剧”被动买单,而是在用真金白银通过“开源创新”主动押注下一代技术,提前划分小核酸、ADC、双抗、CGT等赛道版图。
顺势而为,比拼的焦点不再是“有没有好分子”,而是谁能把外部科学持续引入、把早期价值在更大的注册、准入与商业化网络中稳定放大。作为中国头部综合医药集团,上海医药给出了一套更具可操作性的中国式解法:把“政、产、学、医、研、资、园区”等要素汇聚到同一张桌上,让优质管线源源不断进入视野;把开源创新成果持续转化,让优质项目顺畅接入产业与市场网络,加快创新价值释放。
这套组织力与执行力,将在10月举办的“第八届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集中呈现。峰会以“开源创新 聚链共生”为主题,聚焦政策、资本与产业三条主线,汇聚政府、产业、科研与投资各方,把关键项目、关键资源、关键需求放在一张桌上对齐语言、对齐节奏、对齐预期,构建面向全链条的协同机制。
开源不是口号,放大不是偶然。把外部科学接得进、把产业通路接得上、把增长曲线接得稳,才是面向未来的硬实力。
一、MNC为何集体押注开源创新
回顾全球生物医药发展史,最知名、影响最大的许多药物,往往并非单一公司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跨国药企通过“开源创新”获得与放大的结果:BD、并购与联合开发共同构成了从发现到商业化的主路径。
初代“药王”立普妥的成功源于辉瑞对华纳兰伯特的合作并购,罗氏肿瘤“三驾马车”(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来自对基因泰克的整合,吉利德通过并购Pharmasset拿到索非布韦,BMS收购Medarex获得O药,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共建DS-8201的全球HER2 ADC BIC样本……这些案例共同指向同一件事:伟大的产品,大多诞生于向外开源与向内放大完美结合的体系。
把时间拉回当下,研发成本与竞争加剧的压力把“开源创新”推到了更核心的位置。这种选择在前沿技术赛道尤为明显。例如在小核酸方面,并购与BD已经成为诺华快速完善心血管-肾脏-代谢业务(CRM)管线,站稳全球龙头的首要选择。在与小核酸先驱合作的长效PCSK9小核酸药物 Leqvio改写降血脂赛道发展进程后,诺华两度携手来自中国的黑马舶望制药,先是就两款心血管siRNA药物达成潜在总额超41亿美元的合作,又在近期就四款siRNA管线达成总额超53亿美元的合作。
ADC方面,阿斯利康携手第一三共,吉利德收购Immunomedics获得Trodelvy,辉瑞整合Seagen,全球格局迅速重排;双抗方面,礼新与默沙东、普米斯/BioNTech与BMS等大单陆续落地,2025年,三生将PD-1/VEGF双抗全球权益授权辉瑞、预付款12.5亿美元,刷新本土项目纪录;CAR-T方面,吉利德并购Kite、BMS通过收购Celgene整合Juno,强生携手传奇缔造CD19 CAR-T BIC。
可以说,在小核酸、ADC、双抗、CAR-T等关键赛道,跨国药企已通过“全球买青苗”基本划定了各自的技术与治疗地盘。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全球开源”的分工中,中国的新药管线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本土创新药企业在双抗、ADC、小核酸、CGT上持续产出可被全球买方青睐的分子与早期数据,凭借本土临床资源优势,交出进入时点更早、研发质量更高的卓越答卷;另一方面,中国也在成为跨国药企的关键合作节点与商业化伙伴,从把优秀分子“纳入全球图谱”,到承接多区域注册与市场放大,参与深度明显提升。
因此,“开源创新”不是一阵风,而是正在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储粮库:向外,跨国药企用买青苗把最有希望的科学装进管线;向内,它们用成熟的注册、准入与商业化体系把这些分子变成可复制的业绩与更稳定的可及性;在两者之间,中国市场既是源头供给地,也是关键枢纽。谁能更高效地连接这三者,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占住位。
二、上海医药如何做?
全球管线正经历一场“细化与外包”的重排:早期创新越发分散在高校、科研院所与Biotech,头部大药企的角色从“单点自研”转为“聚合-筛选-放大”的系统组织者。站在2025年回望全球医药市场,这个逻辑愈发清晰——资本趋谨慎、失败成本抬升、试错窗口缩短,谁能把外部科学与内部承接扣成一环,谁就能把“0-1-N”的链路真正跑通。
以上海医药为代表的“国家队”,正在把“开源创新”做成一种可延展、可复制的机制:向外,搭起持续进流的“源头口”;向内,沉淀出稳定高效的“承接面”。
“源头口”的关键,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让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与最合适的产业资源在同一张牌桌上迅速配对。
如果说,2024年,在国务院推出《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后的第二个月,上海医药携手一流高校及顶尖科研机构共同创立的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国家队”发布了“上海前沿”品牌,这座“没有围墙的研发中心”正式开启运营。
那么在2025年,上海医药已经依托“上海前沿”,把早期发现、概念验证、技术转移打成一条可跑通的链条。一边是,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共建“前沿新药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按“早发现-快验证-能转移”的节奏运营平台,避免科研成果被困在“死亡之谷”。
另一边,平台的数据已经开始说话。除了与拜耳携手共建的“拜耳Co.Lab共创平台”,“上海前沿”还汇集了愈方生物、靶康联耀、科金生物、泌码生命科学等多家高成长企业入驻。在2025年上半年,“上海前沿”以概念验证中心为枢纽举办3场生物医药专场路演,累计征集展示项目24个,中国创新药的优质“青苗”进入产业视野的速度与密度在显著提升。
这背后,也是上海医药把“政、产、学、医、研、资、园区”等创新要素拉到同一场域、把创新与节奏统一起来的组织能力。
“承接面”的成色,则是对上海医药内部研发体系的考验。中报显示,上海医药在2025年加速重构了研发项目漏斗,聚焦免疫、精神神经、肿瘤、心血管、消化与抗感染六大领域,并行完善大分子早研、小分子多肽、PROTAC与转化评价等平台,研发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投入与厚度也有实证:上海医药上半年研发投入共11.48亿元、进入受理及后续临床阶段的管线达56项,其中创新药44项,这既是“自我造血”,也为对接外部优质资产提供了“能接住、接得稳”的确定性。
当开源创新的系统有了雏形,平台声誉与产业号召力就会形成正反馈。2025年上半年,上海医药再度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与“全球最具价值医药品牌榜”25强,反映的是各方对其“能把项目跑出来”的预期在抬升,科研愿意来、资本愿意配、产业愿意接。
这意味着,“开源创新”不只是标签,而是一种稳定的分工与协作方式:外部科学向上游不断汇聚,内部体系把它变成可放大的成果。
而把这条接力链“搬到台前、开到满功率”的,就是即将召开的“第八届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
作为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重点活动之一,本届浦江峰会由上实集团与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指导,上海医药主办、上海前沿承办。主题即“开源创新 聚链共生”。环节聚焦政策、资本与产业三根主线,汇聚政府、产业、科研、投资等多方力量,真正把科研、产业与资本放到一张桌上“对齐语言、对齐节奏、对齐预期”。届时,更多来自中国、面向全球的分子,也将在这里被看见、被接住、被放大。
文章来源:E药经理人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uTm1q7PtfMybm7KTi129Zw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